2025 年 NBA 选秀大会上,20 岁的杨瀚森以首轮第 16 顺位被波特兰开拓者选中,成为继姚明、易建联之后中国第三位 NBA 首轮秀。这一历史性时刻本应成为中国篮球的高光时刻,却意外将已退役的易建联推向舆论漩涡 ——《人民日报》在报道中列举中国 NBA 球员时,刻意避开易建联的名字,而此前央视《篮球公园》专访的临时撤档,让这位昔日男篮一哥的复出计划再次蒙上阴影。
一、杨瀚森的崛起与中国篮球的代际更迭
身高 2.18 米的杨瀚森被开拓者视为 "独特且全能" 的中锋,其技术特点(高位策应、护框能力、三分投射)被外媒比作 "中国约基奇"。他的成长轨迹(淄博体校→青岛青训→CBA→NBA)不仅证明中国青训体系的科学性,更带动至少 5 名年轻球员签约 NBA 经纪公司,可能引发新一轮 "出海潮"。开拓者队总经理克罗宁透露,球队关注杨瀚森已达两年,其四年薪资预计 2139 万美元的合同,标志着中国球员商业价值的重新挖掘。
这一突破对中国篮球意义深远:自 2016 年周琦之后,近 9 年无中国球员通过选秀登陆 NBA,而杨瀚森的入选打破了 "人才断层" 质疑,重燃国际球探对中国球员的兴趣。正如《澎湃新闻》所言,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梦想的实现,更是中国篮球复兴之路的起点。
二、易建联的困境:从神坛到舆论边缘
相比之下,易建联的处境堪称冰火两重天。作为 NBA 成就仅次于姚明的中国球员(2007 年首轮第 6 顺位,生涯场均 12 分),他曾被《人民日报》誉为 "后姚明时代的脊梁"。然而,2024 年 10 月爆发的 "嫖娼风波" 彻底改变了这一切:尽管照片被指 PS 痕迹明显,身份证信息存在矛盾,但 11 家代言品牌火速切割,中国人寿、TCL 等企业撤下所有相关宣传。
更致命的打击来自官方叙事的 "除名"。原定于 2025 年 6 月 20 日播出的央视《篮球公园》专访,在球迷翘首以盼中突然撤档,取而代之的是 NBA 总决赛集锦和女篮赛事报道。一周后,《人民日报》在祝贺杨瀚森的文章中,列举姚明、王治郅、巴特尔、孙悦等 NBA 球员,唯独遗漏易建联。这种 "社会性死亡" 的流水线操作(丑闻爆发→商业切割→官媒除名→公众记忆格式化),让易建联的复出希望几近破灭。

三、复出受阻的深层逻辑
易建联的困境折射出体育造神机制的脆弱性。官方媒体需要完美英雄承载集体荣誉感,而一旦人设崩塌,系统会本能地抹去 "污染叙事纯洁性" 的瑕疵。这种非黑即白的逻辑,在王治郅的对照中尤为明显:2002 年因拒绝回国参赛遭冷藏的他,2006 年率队夺冠后即被重塑为 "浪子回头" 的典范。
KY体育最新版更值得关注的是,易建联事件暴露了体育明星危机公关的失效。面对丑闻,其团队选择冷处理,既未报警也未公开辟谣,仅开启社交平台 "一键防护"。这种沉默策略不仅未能平息舆论,反而加速了商业价值的雪崩 —— 某奶粉品牌换代言人时删掉所有易建联素材,某手机品牌终止续约。东莞篮协以 "已退役" 为由甩锅,更让公众对其职业操守产生质疑。
四、中国篮球的双重挑战
杨瀚森的崛起与易建联的陨落,共同勾勒出中国篮球的现实图景:一方面,年轻球员的国际化突破带来希望;另一方面,老将的舆论困境凸显体育伦理建设的缺失。正如《环球网》指出,杨瀚森需克服移动速度慢、投射稳定性不足等问题,在开拓者队内与艾顿、克林根等中锋激烈竞争。而中国篮球更需解决青训普及度低、基层教练水平参差、球员安于国内联赛等系统性问题。
对于易建联而言,复出之路已变得异常艰难。尽管他在 2025 年 3 月出席宋庆龄基金会活动,6 月启动 "易建联杯三人篮球赛",试图通过公益活动重塑形象,但央视撤档和官媒除名已形成 "污名化" 闭环。正如网友评论:"央视都不敢播,还能是假的?" 这种舆论审判的不可逆性,或许意味着这位老将将彻底淡出公众视野。
结语
杨瀚森的 NBA 之旅才刚刚开始,而易建联的故事却在舆论浪潮中逐渐褪色。这两个事件的交织,不仅是两代球员的命运对照,更是中国篮球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艰难跋涉。当杨瀚森身披 16 号战袍亮相开拓者发布会时,易建联的名字正从官方叙事中悄然消失 —— 这既是个人的悲剧,也是时代的隐喻。中国篮球的未来,或许需要更多的杨瀚森,也需要更健全的体育伦理体系,让每一位为篮球奋斗的人,都能在阳光下体面地谢幕。